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 設為主頁 | 保存桌面 | 手機版 | 二維碼
普通會員

中國種業商務網

中國種業商務網

新聞分類
  • 暫無分類
聯系方式
  • 聯系人:中國種業商務網
  • 電話:0373-5032202
站內搜索
 
友情鏈接
  • 暫無鏈接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大北農:在中關村收獲“農業果”
新聞中心
大北農:在中關村收獲“農業果”
發布時間:2010-10-13        瀏覽次數:1023        返回列表

經濟日報

  聯系采訪大北農之前,還以為大北農在順義或者懷柔的什么地方。當大北農科技集團副總裁宋維平告知采訪地點:地鐵4號線海淀黃莊站出口旁的中關村大廈時,記者頗感詫異,心想,一家農業企業“拍去身上的泥土”走進中關村,是否不務正業?“農業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土地資源,過去主要依靠這一資源,而現在我們主要依靠科技。”宋維平的解釋可謂一語中的。

  早在1999年,大北農就成立了科技研究院(即大北農技術中心),開始走科技興農之路。2006年大北農技術中心被認定為“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借助于這一中心,一項項科技成果從中關村走向“田間地頭”、走向萬千農家。

  向通用技術要效益

  大北農科技集團的前身大北農飼料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創辦于1994年。創辦之時,中國的飼料工業從無到有,已發展了十多年。談及當年我國飼料工業的技術及市場狀況,宋維平言語中透露著對創辦人、現為大北農科技集團總裁邵根伙的欽佩。

  改革開放后,國家高度重視飼料工業的發展。從“六五”計劃開始,已經把飼料工業科技作為重要課題納入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并展開了一系列飼料科學研究,建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七五”期間,又先后從美國、法國、瑞士等10多個國家引進飼料及添加劑加工設備,在提高我國飼料工業技術裝備水平的同時,為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創造了條件。10多年的飼料工業技術發展取得了豐碩的科技成果,開發出了大批的新產品、新技術,培養造就了一支高素質的科技隊伍。

  然而與飼料工業技術的快速發展相比,以國有飼料廠為主體的飼料生產則不盡如人意。據統計,1993年全國共有飼料企業8000多家,雙班生產能力4600萬噸,其中糧食局下屬的國有飼料廠約4000家,生產能力占全部生產能力的60%以上,平均下來國有飼料廠年產不足1萬噸/家。而天津正大飼料科技有限公司1993年7月投產,年生產能力達16萬噸;連云港(6.42,0.00,0.00%)正大飼料有限公司也同時投產,年生產能力達到40萬噸……

  這讓邵根伙感到極為震驚,正大集團成功的秘訣何在?這位擁有畜牧和飼料專業知識背景的農學博士自然想一探究竟。經過調查分析,他發現正大應用的知識和技術其實就是當時的通用技術,沒什么秘訣。“如果硬說有什么秘訣的話,那就是正大集團有效地整合應用了當時的已有技術。”宋維平補充說。

  專業的敏感讓邵根伙從中看到了機會,他下定決心做中國人自己的飼料。當時邵根伙身后有一群立志發展民族飼料工業的人才隊伍,包括他的老師????老一輩農業科學家楊勝、杜倫等教授,他們擁有專業技術、懂管理、信息靈;而國有飼料企業有廠房、有設備。取兩者之長,優勢互補,這就是邵根伙當年發展飼料工業的切入點。

  1994年,北京市的一家飼料廠成了邵根伙的第一個合作伙伴。他把這家飼料廠作為實驗工廠,從中國農業大學邀請了10多名專家和青年知識分子成立了大北農技術委員會,主攻乳豬料生產,并按照現代企業管理要求,調整了工廠的管理結構,組建了新的銷售隊伍,對工人進行了全面的培訓。合作第一年生產的“551乳豬料”就銷售了6萬噸,虧損120萬元的國有飼料廠也扭虧為盈。從此,合作工廠紛紛從各地走來,有江西的、湖北的、河南的……到1998年,大北農集團在全國已擁有12家直屬企業、6個分公司。在飼料行業嚴重滑坡的情況下,集團銷售量、銷售收入比上年分別增長53%和49%。

  “是否在鋪攤子?”面對記者的質疑,宋維平解釋說:“企業是追求利潤的,對技術的選擇與產業發展階段相適應。當時的飼料工業尚處于成長階段,只要把已有的技術應用好,推廣到農村去就能獲得快速發展。”大北農的技術人才隊伍,為已有技術的整合應用并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提供了堅實支撐。

  創新動力源(12.55,0.00,0.00%)于市場需求

  今年3月,大北農集團微生物飼料工程技術中心申報的生物飼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科技部審批,成為行業內首家擁有生物飼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企業。而在七八年前則是另外一番景象,大北農像其他飼料企業一樣,也要“想辦法找出路”。

  在新世紀(28.82,0.00,0.00%)的最初幾年里,國外爆發了一些與飼料有關的食品安全事件。飼料安全與公眾健康息息相關,各國政府紛紛采取措施治理飼料行業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美國、日本先后修訂飼料安全法,歐盟成立歐盟飼料和安全管理局。我國也制定或修訂了《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啟動了“飼料安全工程”等多個飼料安全項目;制定了《無公害食品》畜禽飼養、飼料使用準則等標準準則。

  “做企業,有一個慣性。只要現有技術及生產方式能獲利,就很難采用新的技術,即使掌握了新的技術。”宋維平說。而此時,飼料行業暴露出來的問題激發了公眾對飼料安全、環保的廣泛關注,隨之而來的是國家監管的加強、檢測手段的完善,“要往前跑,不找出路不行了”。

  當時,發達國家已將添加劑的研發重點轉向優質、安全、高效、無殘留、環境友好的藥物替代型飼料添加劑,尤其是生物技術和微生物發酵工程的引入,飼料添加劑工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生物飼料添加劑階段,其主要技術發展趨勢是采用現代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研制對動物具有特定生物學活性和功能的新型安全添加劑。2004年歐盟禁止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作為替代,歐盟的解決辦法主要是采用有益微生物、酶制劑、天然植物提取物等新型飼料添加劑。

  一直跟蹤飼料工業前沿技術的大北農科技研究院憑借其雄厚的技術積累和專業判斷,意識到微生態制劑將是飼料添加劑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其潛力和產業化發展前景將十分廣闊。然而在微生態制劑方面大北農卻沒有技術儲備。“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邵根伙下定決心。2006年大北農與中國農業大學飼料工程技術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北京市營養源研究所、中國農科院飼料研究所、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畜牧所6家單位組成產學研聯合體,共同承擔了北京市科委重大科技項目飼用微生物添加劑新產品研究與開發。

  經過三年的聯合攻關,課題組開發出了多品種劑型的高端替代型微生物飼料添加劑,包括4大系列21個產品,在國內微生態制劑技術領域處于領先水平。其中乳菌寶、益畜威等系列復合微生物飼料添加劑產品13個獲得了農業部微生物飼料添加劑生產許可證和相關產品批文。“獲得生產許可證和產品批文,就是已經獲得了生產與市場推廣許可。”宋維平特別提醒記者。2009年微生態飼料添加劑實現銷售收入5000多萬元,是2006年的50倍。2010年4月,大北農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募集資金4.7億元,其中微生態制劑產業化項目5900萬元,用于在懷柔區雁棲經濟開發區新建一條高效微生態制劑生產線,設計生產能力年產1萬噸。

  今后,大北農集團將借助生物飼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這一平臺,進一步整合國內外先進的飼料微生物科技資源,加速飼料生物科技成果的中試轉化,提升大北農在新一代生物飼料添加劑和預混合料產品創新能力,為健康養殖提供核心預混合料。

  架起技術通往市場的橋梁

  2010年9月1日,第七屆大北農科技獎申報工作正式啟動。這項由企業設立的全國性農業科技獎,10年來共收到申報項目1578項,有來自全國各地155位專家獲得獎勵;12項優秀項目在獲得“大北農科技獎”之后相繼獲得國家級科技獎,不少獲獎項目被成功產業化,產生了巨大經濟和社會效益。

  1999年大北農科技研究院成立的同時,設立了“大北農科技獎”。宋維平告訴記者:“成立研究院的目的有三:一是開展農業科技領域的研究;二是發現有價值可被轉化的科技成果;三是設立‘大北農科技獎’,獎勵在農業應用研究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科研工作者。”“大北農科技獎”評獎要求在強調項目創新性的同時,更側重于可產業化潛力,因而事實上,該獎成為了大北農集團尋找有價值、可轉化的科技成果的有力手段之一。“兩優培九”、“農大108”都是獲獎后由大北農實現產業化的。

  1996年,以鄒江石研究員為課題帶頭人的江蘇省農業科學院“863”水稻課題組應用兩系法配組育成亞種間優質高產中熟秈型雜交稻新組合,即“兩優培九”。1998年課題組開始進行兩系雜交稻的后續研究和開發。當“兩優培九”在第一屆“大北農科技獎”評審會上出現時,立即引起了大北農的高度關注。2000年7月《種子法》獲通過,種子市場放開。同年8月,大北農出資700多萬元,與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共同組建了南京兩優培九種業有限公司。前后一個月的時間便成立公司,大北農對“兩優培九”的青睞可見一斑,而這恰是“大北農科技獎”送來的最好禮物。

  南京兩優培九種業有限公司的成立,加速了這一高新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推動了高新技術成果的產業化。公司通過一年多的運作,逐步建立起了一整套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構造起了一個起始于縣、終止于戶的科普營銷網絡,形成了科研育種、生產加工、質量監控、市場營銷、科普培訓、售后服務一體化的格局。2001年種植面積達1400萬畝,是2000年種植面積的4倍,銷售額突破3600萬元;截至2008年,“兩優培九”全國累計種植面積已經突破了1億畝,累計產生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已達120多億元。

  目前,大北農已形成了以自主研發為基礎,以整合利用國內外科技資源為重點,科技成果中試熟化轉化與開放性自主研發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了大北農的技術和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