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鄂商雜志
■ 實習記者 | 吳淋淋
2009年12月25日,記者來到湖北惠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辦公室時,劉立清正翻看著一本《李開復自傳》,陽光從寬大的落地窗射進來,正打在他的臉上。見記者進來,劉立清放下書,熱情地打著招呼。在記者眼前的這位總經理身穿一件深色的毛衣和一件黑色的外套,沒有傳統商人那種西裝革履的裝扮,簡單之中讓人更感親切。
種子行業是綠色行業,綠色代表希望,湖北惠民公司在這條希望之路上已經走過了七年。在近兩個多小時的采訪中,劉立清向記者道出了這家農業科技公司迅速成長的歷程。
七年耕耘結碩果
2009年11月上旬,在埃及海濱城市沙姆沙伊赫,“中非合作論壇暨第三屆中外企業家大會”正在這里舉行。非洲是世界糧食嚴重缺乏的地區,糧食和相關技術的援助,一直是中國政府對非援助的重要內容。在這次的盛會上,一家來自中國湖北名不見經傳的企業---湖北惠民,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一家默默無聞的企業,能獲得這樣的機會,在同類企業中非常少見。對惠民來說,自然亦是難得,而非洲正是他們今后打算重點開拓的市場。在大會上,湖北惠民公司代表先后拜會了埃及農業部、貿工部及國家投資局的有關官員和部門負責人,并向大會成員介紹了湖北惠民公司在研發、生產、經營方面的情況以及未來的戰略發展構想。
湖北惠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1月,公司成立之初是一家以抗蟲雜交棉種子產業化經營為主的企業,經過僅三年多的艱苦創業,一舉躍居到湖北種業界的三甲行列。現已發展成為全國棉花種業中規模第三、雜交棉種第一的知名企業。
今年46歲的劉立清,畢業于華中農業大學。1990年調任到湖北省農墾局生產處工作。對于一直想做種子行業的劉立清,每天重復平淡的生活,讓他覺得應該有更多的突破。2000年國家《種子法》公布,出現了新老市場的交替,從事十幾年種子行業管理的劉立清,抱著嘗試的態度,離開了工作十年之久的農墾局,下海經商。
2001年,他跟朋友一起開辦武漢神農種業有限公司,做種子的銷售代理。2003年,擁有眾多優良棉花育種材料的太湖農場農科所,迫切需要改制。拍賣會上,有備而去的劉立清,一舉中標,整體收購了太湖農場農科所,成立湖北惠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000萬,在一個高起點上開始了商海弄潮。
路漫漫其修遠。他改革了大多數種子公司科研和經營分開的模式,添置了研發、生產、銷售等一條龍的生產設備。經過七年的經營,惠民公司產品數量已由過去的少數幾個抗蟲雜交棉品種向雜交玉米、雜交水稻等多產品、系列化發展;產品生產能力由過去幾十畝棉花制種基地、自身沒有種子加工能力,發展到現在擁有規模達3萬畝的制種基地、300萬公斤的種子加工能力;產品市場由過去湖北幾個縣市向立足長江流域市場,穩步拓展黃河流域、西南種植區及全國市場方向發展。
在此期間,湖北惠民公司先后獲得了荊州區文明單位、武漢市高新技術企業、湖北省高新技術企業、湖北省重承諾守信譽品牌、誠信農資單位、湖北省十佳種子企業、湖北省種子行業十強企業、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五十強企業等多項榮譽稱號。
科技創新顯成效
棉花作為重要的經濟作物,在其生長發育過程中會受到多種害蟲的危害。當時在長江流域棉區,市場上應用的棉種主要是湘雜棉,棉鈴蟲危害成了當時農民植棉的首要問題,廣大棉農急需適應長江流域的抗蟲雜交棉品種。
對此,惠民公司成立之初就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致力于研究轉基因抗蟲棉。
“作為一個科技企業,研發能力決定著企業的生死。”劉立清介紹,惠民的科研人員其實并不多,當時也只不過10個人,但個個是精英。在培育抗蟲雜交棉的過程中,他們積極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合作交流,來提升科研實力,拓寬審定渠道,使得這些科研機構的優秀人才、優勢技術、優良育種材料和精良設備等為其所用。
經過幾年的反復試驗,湖北惠民公司培育出既抗蟲又高產的鄂雜棉10號。當鄂雜棉10號推向市場后,深受歡迎,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棉花主導品種、國家棉花新品種區試對照品種,成為了唯一進入全國十大優勢品種的南方棉區品種。該品種先后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獎、科技成果推廣獎。隨著鄂雜棉10號的推廣,加快結束了湖北乃至長江流域的湘雜棉時代,并使整個長江流域進入了鄂雜棉時代。
此后,惠民公司又先后培育出鄂雜棉8號(太D6)、鄂雜棉11號、川雜12、華惠103(太D7)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
目前,公司建有科研大樓、質檢大樓、種子加工廠、種子倉庫4000平方米,建立科研育種基地100畝,占有4000平方米的辦公場所,在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購得具有開發使用權的土地62畝,擁有“華惠”、“太D”和“鑫惠民”三個注冊商標。
新疆是我國的棉花種植大省,占據了整個棉花市場的三分之一。早在2005年,惠民就已經走進新疆,并建立育種試驗基地。經過幾年的培育、試驗、示范,目前已經培育出多個棉花新品系,并且逐步走向市場。
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惠民公司實現可持續發展最為重要的支撐點、走向成功之路的通行證。
2006年9月15日,我國研制的育種衛星八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將多個品種的種子帶到宇宙進行實驗,其中的棉花種子,就是由湖北惠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研發產品,而且惠民是惟一一家參與的民營農業企業。
擴大規模促上市
“很多企業不是被別人打敗,而是自己被自己打敗”。惠民為了避免公司股東之間發生矛盾,從公司成立之初就科學地設置了股權結構。作為公司的主要股東,公司管理層較好地建立了利益共享和股東相互制衡的機制。董事會、監事會與經營管理層之間有明確的角色定位和職責分工,三方建立了透明的工作制度、暢通的溝通機制、有效的激勵機制與科學的監督機制,從結構和制度上保證了公司的股東、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始終都能從公司根本利益出發,為公司的發展和壯大科學決策,來保證惠民公司的健康發展。
2008年,美國的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作為紡織品出口大國,中國紡織品出口嚴重受阻,棉花價格跌到了低谷,每斤只賣1.6元,很多農戶都轉型種植其它作物,棉花播種面積減少了20%多。整個棉花產業的銷售額直線下降。為了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惠民從領導做起,要求各部門一把手必須親力親為。
首先嚴把質量關,保證每一包,每一棵種子都合格,為此建立自己的檢測中心,通過分子技術檢測種子質量,合格之后再進行調運。其次加大服務,公司員工親自下鄉為農戶培訓、講一些種植棉花的技巧,發一些有關種植棉花的資料,為了讓不識字的農戶看懂,還專門配備光盤,來指導農戶科學種植。
2009年金融危機慢慢消退,雖然惠民的銷售總額有所下降,但市場的占有額反而增加10%,這一次的金融危也因此激發了惠民的士氣。
2009年8月,惠民收購了湖北鴻福農業科技公司,當年10月還在武漢土地交易中心競拍到了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8號地塊62畝土地的50年使用權,并興建惠民種子工業園,用于種子的研發、生產、加工、質量檢測等。2009年12月初,惠民又進軍安徽,準備收購一家專業的水稻種業公司,同時依托華中農業大學轉基因水稻的世界領先技術,進行商業化運作,逐漸發展成集科研生產于一體的全方位發展的農業集團公司。
在2009年12月24日惠民公司召開的董事會議上,公司決定斥資1000萬,到新疆收購一家種子公司,且惠民要在其中占絕對的控股權,來擴大市場占有額。
目前,惠民已發展到7省、230多個縣市,建立起了擁有5000多個鄉鎮終端零售商的龐大營銷網絡體系,擁有規模3萬畝的制種基地、300萬公斤的種子加工能力;產品市場逐步地向黃河流域、西南種植區及全國市場方向拓展。
到2009底惠民公司總資產已超過1億元,其中凈資產達8000萬元,固定資產及土地使用權、品種經營權等無形資產的投資規模達2000多萬元。
湖北省是個農業大省,用種大省,產種小省,企業的規模都很小,缺乏大型的上市企業。按照創業板的2000萬門檻,惠民的條件可謂綽綽有余。“我們只是想踏踏實實的做事,能夠上市當然更好。上市后我們仍然會從事農業技術的研發經營,還將研發與棉花配套的有機肥等農產品,不斷滿足農民的需要,帶領千千萬萬的農民脫貧致富。”劉立清表示,今后公司將把上市作為公司目標之一,但絕不是為了上市而上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