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名稱:黔豆7號(區試名稱:黔豆08001)
審定編號:黔審豆2011002號
品種來源:貴州省油料研究所用8307為母本與88-5027-2為父本進行雜交的后代系譜選育而成的常規品種。
特征特性:糧菜兩用型南方春、夏大豆。生育期平均116.2天,與對照品種黔豆6號相當。株型收斂,有限結莢習性。株高51.94厘米,主莖10.98節,有效分枝2.44個,底莢高度9.26厘米,單株有效莢數43.01個,單株粒數 86.82粒,單株粒重13.78克,百粒重16.39克。橢圓葉,紫花、棕毛。籽粒橢圓形,種皮黃色、有光,種臍褐色。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結果:粗蛋白質(干基)為41.22%,粗脂肪(干基)為19.99%,粗蛋白質與粗脂肪合計為61.21%。經省區試大豆花葉病自然鑒定結果為輕感。
產量表現:2009年省區試平均畝產181.45公斤,比對照增產9.30%;2010年續試平均畝產189.66公斤,比對照增產9.78%。兩年平均畝產185.56 公斤,比對照增產9.55%。10個試點次全部增產。2010年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58.38 公斤,比對照增產11.20%,3個試點全部增產。
栽培技術要點:4月上旬~5月中旬播種;播種方式條播、窩播均可;凈作行距40厘米,株距6~8厘米,每畝密度2~2.7萬株,也可與玉米按2:2或3:2間套作;高肥力地不施肥或少施肥,中低肥力地每畝施基肥1500公斤、腐熟有機肥,15公斤氮磷鉀三元復合肥或過磷酸鈣25公斤與復合肥10 公斤混合,在整個生長過程中中耕2次,結合2次中耕每次追施尿素4 公斤;應注意防治小地老虎、蚜蟲、大豆卷葉蟲、豆桿蠅、豆莢螟的危害,并注意防治大豆花葉病毒病、細菌性葉斑病、霜霉病、銹病等病害和雜草的危害;結合第2次中耕適當培土防止倒伏;成熟后及時收獲,脫粒,晾干貯藏,防止田間裂莢和霉爛。
適宜種植區域:貴州省大豆適宜區域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