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審定編號 寧審玉2010002
品種來源 德國KWS種子股份有限公司以KW4M029×KW7M129雜交選育而成,2007年寧夏綠博種子有限公司引入我區。
特征特性 幼苗芽鞘紫紅色,綠葉,葉緣紫紅色,株型緊湊,成株21片葉,單種株高278cm,穗位高110cm,花藥粉紅色,花粉量大,花絲紫紅色,果穗長錐型,紅軸,黃粒,馬齒型。穗長18.1cm,穗粗5.1cm,每穗14-16行,每行38粒,出籽率85.2%,單穗粒重198.6g,百粒重33.4g。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測定:籽粒容重749g/l,粗蛋白8.21%,粗脂肪3.63%,粗淀粉75.82%,賴氨酸0.28%。
春播,生育期144天,比沈單16號晚4天,屬中晚熟型雜交品種。2009年經中國農科院人工接種鑒定: 抗大斑病(3級),抗小斑病(3級),高感矮花葉病(76.5%),高抗莖腐病(3.3%),抗絲黑穗病(4.3%),高感玉米螟(9級)。幼苗生長勢強,果穗較均勻。
適宜地區及產量水平 適宜寧夏引、揚黃灌區單套種及中部干旱帶單種。
2008年區域試驗套種(+4)平均畝產592.5kg,較沈單16號增產11.2%;單種(+2)平均畝產892.0kg,較沈單16號增產4.8%;中部干旱帶高密度區試試驗(+3- 1)平均畝產912.1kg,較DK656增產8.16%。2009年區域試驗套種(-3)平均畝產467.8kg,較沈單16號減產4.9%;單種(+2)平均畝產903.3kg,較沈單16號增產13.3%;中部干旱帶高密度區試(+4點)平均畝產892.3kg較對照DK656增產9.75%。兩年區試套種平均畝產530.15kg,較沈單16號增產3.46%;單種平均畝產897.65kg,較對照沈單16號增產9.05%;中部干旱帶高密度區試平均畝產902.2kg,較DK656增產8.96%。2009年生產試驗(+1平1-2)平均畝產571.3kg,較沈單16號減產0.1%;中部干旱帶高密度生產試驗(+4)平均畝產859.9kg,較DK656增產9.64%。
栽培技術要點 (1)種植方式:引、揚黃灌區單種,行距60cm,株距25cm,畝密度4450株。中部干旱帶高密度種植,行距50cm,株距25cm,畝密度5333株。(2)播種:播種期4月上旬。機械播種或人工播種(3)施肥與灌水:按照配方施肥的原則進行肥水管理。播種時,在施足農家肥基礎上,磷肥和鉀肥及其他微量元素肥料播種前施入,中等地力每畝施磷酸二銨15-20kg,拔節期至小喇叭口期追施尿素每畝30-35kg。根據地力情況和田間長勢酌情增減。(4)加強后期管理:及時防治病蟲害,適時收獲。











